2004年春天,47歲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崔平領到了一項新任務:全面負責寧波材料所的籌建工作。
這是一個由中科院、浙江省和寧波市三方以“院地合作”模式共建的新型科研機構,旨在探尋出一條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路,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白手起家創辦這樣一個肩負重大使命的國家級科研機構,這對長期從事基礎研究的女科學家崔平來說,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創業初期,時間緊、人手少,身為科學家的崔平,忙得像肩負多項重任的“總經理”。沒地方辦公,就在寧波大學一個招待所里租最便宜的房間,既作辦公室,又當宿舍。沒地方吃飯,就在學校學生食堂或企業職工食堂搭伙。
艱苦的創業條件絲毫沒有動搖崔平高起點建所的決心。她和團隊用“頂天立地”四個字來定位寧波材料所的發展思路和方向———圍繞區域產業轉型發展需求,通過全球高端人才本土創新、全球高端技術本土集成,開辟一條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新通道,把寧波材料所打造成為新技術的搖籃、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新工業的發源地。
盡管這是一條出力不討好、失敗概率高于成功概率的險路,崔平和她的團隊還是堅定地選擇了這條“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創新之路,“科研水平再高再頂尖,但如果成果不能轉化、服務經濟發展,科技強國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伴隨著崔平馬不停蹄地向海內外同行推介寧波材料所辦所理念,留美博士劉兆平、朱錦、韓偉強、劉升高、姚強,留學德國的閆阿儒,丹麥國家實驗室的王蔚國、許高杰,留日博士李潤偉,新加坡制造技術研究院的楊桂林等眾多海內外科技英才,放棄了原來豐厚的待遇和優越的工作條件,紛紛來到寧波,與崔平一起踏上了這條創業路。
“一張桌子,一臺電腦,其他什么都沒有,簡陋得不能再簡陋。”從德國歸來的磁材專家閆阿儒至今還惦念著“搭棚子搞科研”的那段難忘經歷。他毅然選擇了留在“磁都”寧波,“因為這里磁材企業多,科技報國的舞臺大!”
傾力構筑人才高地
沒有一支符合寧波材料所發展定位、認可寧波材料所建設理念的人才隊伍,一切都無從談起。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除了在世界有影響的網站、頂級雜志和學術會議上刊登人才招聘廣告,組團赴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舉辦人才招聘會,還“借助大師、物色大腕”,“深入內部、尋找目標”,“以才引才、磁場效應”,“三顧茅廬、真情打動”……反正該用的“招”都用了。光是海外高端人才招聘會,崔平組織或參與的就有百余場,與海外千余名人才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洽談。寧波材料所人才招聘渠道拓寬到17個,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崔平敏感的“伯樂”神經,更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可能捕捉到“千里馬”的細節。
找到“千里馬”,更要賽出“千里馬”,留住“千里馬”。崔平和班子成員在這方面同樣使出了渾身解數:為各個層面的人才量身打造使用、培養平臺;所領導和所里六大職能部門都有明確的人才服務職責,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從主攻方向確定、信息咨詢、產業需求和知識產權分析,到制訂項目計劃,資金、人員、實驗設備和場地配置等全方位一條龍服務;先后建立創新團隊50余個,創建了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和首批省市院士工作站,碩、博研究生培養點發展到17個。
建所近十年來,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國家、省千人計劃和中科院百人計劃人才60余位,形成了旗艦帥才、科技將才、春蕾青年人才等多層面科研人員組成的人才隊伍架構;引進的頂尖人才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來自發達國家大公司,學術背景和工程背景兼備。
立足產業勇攀高峰
根據寧波材料所“頂天立地”的發展定位,科研規劃布局既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又要緊貼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需求,其成果能夠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沒有明確的應用前景是不能立項的。
他們一面引入第三方咨詢機構,與其聯手展開市場調研,跑企業、發問卷、找需求,了解我國企業的問題所在、需求所在;一面馬不停蹄地走訪世界500強企業、知名科研機構,與全球頂尖科學家交流,和美國的波音及通用電子、德國博世、韓國LG等跨國公司建立緊密技術合作,多渠道掌握第一手世界科技前沿的項目和人才信息……辛勤的汗水沒有白流,寧波材料所科研規劃布局漸漸清晰起來: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人口健康四大領域,向磁性材料、復合材料、燃料電池、精密機械、醫療工程等20多個方向拓展;構建起了開展原始創新和前瞻性研究的創新平臺、研發重要產品與成套技術的工程化平臺、作為支撐服務模塊的技術服務平臺。
6年前,劉兆平研究員來所里答辯時提出石墨烯材料研究計劃。當時,石墨烯到底為何物,有何用,需要多少投入才能有成果?人們知之甚少,所領導心中也沒底。當多方論證確認這個項目有巨大應用前景后,寧波材料所果斷決定冒這個風險,以團隊計劃引進劉兆平,大投入對這個項目進行攻關。苦戰3年,劉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攻克了石墨烯低成本制備技術難關,創下了轉讓合同2.16億元的全所新紀錄,前景廣闊的市場大門,也隨著近日系列“甬產”石墨烯新產品的發布而徐徐打開。
2010初,碳纖維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發成功后,寧波材料所立即部署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發。范欣愉團隊兩年攻關,成功地把4至8小時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成型時間削減到10分鐘以內,破解了碳纖維商用民用的瓶頸,為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航空航天、先進裝備制造業、健身器材等新興產業領域奠定了基礎。
薛群基院士領銜的海洋防護涂層材料與工程技術研究團隊,不僅開發出了可提高海洋裝備服役壽命一倍以上的高性能防腐涂層材料,還開發出了一種親油疏水海綿,它只吸油不吸水,能夠選擇性地將吸附上來的油牢牢“鎖住”,而且經過簡單處理后海綿還可重復使用。
王蔚國帶領的團隊6年攻關,接連完成了4個科技部攻關項目。他們研發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大大提高能源轉換效率,將催生新型可分布式發電系統和新興產業。
360相機、聚乳酸/淀粉全生物基可降解復合材料、微量有害物質快速檢測材料、核電包裝材料、新型LED熒光節能材料、超臨界二氧化碳發泡技術、直驅電機控制與制造技術、新一代化工催化材料等一枚枚高科技“金蛋”的產生,一個個技術平臺的搭建,一批批基礎研究創新成果的涌現,使寧波材料所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技術高地。
十年間,寧波材料所承擔了幾百項國家科技支撐、863、973等重要科研項目,獲競爭性科研經費十多億元,取得了一批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科研成果,申請國內發明專利千余項、國際專利近50項。
這些年來,寧波材料所先后已有16項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實現轉移轉化;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制備技術、耐熱聚乳酸研發、金剛石研發技術、潤滑油添加劑研發、高性能氧化鋅基濺射靶材技術等一批產業化項目與企業達成了協議;先后與300余家企業開展了合作,通過集成創新、成果轉移、技術服務,幫助企業新增產值50多億元,還為一些企業打開了市場前景為十億元、百億元乃至千億元級的新產業大門。
2010年初,大豆基木材膠黏劑技術在寧波問世,掀起了國內板材無甲醛的綠色革命。
2010年初,稀土永磁輻向環的產業化示范線在寧波通過國家驗收,從此告別進口依賴。
2013年底,全國首條百噸特種纖維生產線在寧波投產,國內首輛碳纖維復合材料奇瑞汽車樣車研制成功,開啟了碳纖維在汽車行業應用的大門。
2013年底,年產300噸石墨烯生產線在寧波建成,這是全球首條石墨烯產業化生產線,催生了有著巨大市場前景的新產業。
“引進一位人才,帶領一支團隊,產出一批技術,引領支撐一批產業”。寧波材料所如今已形成了人才隊伍鏈———技術創新鏈———產業轉化鏈良性發展態勢。然而,崔平和她的科研團隊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又瞄準了更高的目標:借鑒硅谷和以色列的先進研發及投資創業模式,打造“新材料初創產業園”,把人才高地、技術高地變為產業高地,為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撐。
(節選自寧波日報,原文標題:頂天立地闖新路——崔平和寧波材料所科研團隊打造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道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