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講過一個新版“龜兔賽跑”的故事。烏龜的特點是專注、持久,兔子的特點是速度、熱情。當某一天龜兔賽跑要經過一條小河時,兔子跑得非??欤芸炀偷搅撕舆?,但是過不了河,因為不會游泳,只能站在河邊干著急。而烏龜因為速度很慢,爬呀爬,花了很長時間才爬到河邊,天已經黑了,它們也已筋疲力盡,再也無力游過河去。比賽的結果自然是沒有贏家。
假設這一對龜兔能調整思路,剛開始時由跑得快的兔子背著會游泳的烏龜跑。它們兩個就會很快到河邊,這時會游泳的烏龜發揮自己的長處,馱著兔子游到對岸,這樣它們既跑得快,又能過河。這種合作對于這一對龜兔來講顯然是雙贏的,這就是競合。
在當今全球經濟舞臺上,“競合”模式為世界各行業巨頭所接受,紛紛以合作為基礎,放眼全球去充分競爭,這就是“競合時代”的本質。
在我國建材行業,更是不乏這樣的案例。在國家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領軍企業充分發揮了行業影響力作用,龍頭企業強強聯合、上下游利益共享、中外合作走向國際,這一系列的競合舉措都將突破現有瓶頸,推動行業的結構調整,而且在行業機制、體制以及企業內部的管理方面也將呈現新的形式。
憶往昔
中國建材集團與海螺的兩次握手
一個是聯合重組了600多家水泥企業的世界500強,一個是以低調著稱的中國水泥業巨頭,中國建材集團和海螺集團的成功牽手成為行業內經久不衰的佳話,也為行業開啟競合叩開了一扇大門。
2012年12月6日下午,海螺集團官網登出了“中國建材集團與安徽海螺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消息,頃刻間,幾大行業媒體網站迅速全文轉載,業界人士對這一消息反響十分熱烈,大家認真揣摩消息中的文字、內容及圖片信息,試圖解讀消息中的內涵與外延,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雙方并不是第一次“牽手”——早在2006年7月1日,安徽海螺集團和中國建材集團在江蘇省徐州市舉行戰略合作暨徐州海螺公司交接簽字儀式。徐州海螺的轉讓,意味著行業內大型企業集團間的并購整合、資源重組拉開序幕。
2006年,中國建材集團迎來了新一輪的轉折。集團成為了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試點企業,同時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啟動了聯合重組與資本運作兩個輪子,進入規范治理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而在市場開拓方面,中國建材集團正在集中整合淮海經濟區的核心區,徐州海螺剛好在淮海經濟區的核心城市徐州,如果要完成中國建材集團的戰略意圖,勢必將和徐州海螺發生激烈的對抗,這是雙方都不愿看到的。
而對于海螺來說,它的發展重點在華東、華南地區,徐州市場也不是其核心市場,這就與中國建材集團有了一個緩和與談判的余地。
在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看來,海螺集團不僅在產能規模上是全國最大,在技術、管理上也是國內同行的佼佼者。通過這次合作,雙方可以形成優勢互補,中國建材需要把徐州海螺的一些先進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與自身優勢融合在一起,使整個企業提升到全新高度。
6年后,中國建材集團與海螺集團再次握手,在蕪湖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無疑,海螺的優勢在于成本,毛利率較高。而中國建材集團占據我國水泥市場最大的份額,效益也十分可觀。此次一個大央企和一個地方國企進行合作,更是體現出各有需求,從最開始的競爭層面上升到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大好局面。
海螺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處于行業領先,而中國建材在市場整合能力和議價實力方面具有優勢。海螺需要中國建材市場化的能力,中國建材也需要海螺的管理經驗和技術。這種互補的關系是在市場中產生的,不是誰的行政命令。”宋志平這樣評價雙方的合作。
如今,中國建材集團和海螺集團都在行業內發揮著重要作用,共同為行業發展搖旗吶喊。他們通過強強聯合,相互交流和展示雙方的新技術、新產品和企業管理成果,更加促進行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節能減排,擔當起領軍企業應有的重要職責。
本年度
三大趨勢呈現競合新變化
當前,傳統建材產業面臨產能過剩、需求萎縮、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等諸多結構性矛盾。作為建材領域的最大分支,水泥行業備受產能過剩等問題的困擾,行業利潤下降。況且,水泥的同質現象嚴重,再加上運輸半徑有限,導致大企業集團之間的競爭關系發生了變化。
于是,在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逐漸淡出舞臺之后,他們開始通過彼此建立合作,進行資源優勢互補,在實現雙贏的同時,始終保持在行業內的第一梯隊。
在文章開篇,我們以建材行業的兩大龍頭企業——中國建材集團和海螺的兩次合作向讀者呈現了建材行業的競合典范。而就今年第一季度來看,水泥行業的競合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
總體來說,從年初以來,在20余家水泥上市公司中,共有8次比較典型的合作,呈現出三大競合趨勢。
趨勢之一:上下游共享產業鏈
根據傳統的戰略觀念,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對產品在整個價值鏈上產生的價值進行分割。因此,企業要想獲取更高的利潤,就勢必要盡可能壓低上游報價,而抬高對下游的報價。
而在“競合”觀念下,上下游企業之間除了討價還價的競爭之外,還擁有巨大的合作空間。通過合作分工,上下游企業不僅可以共同減少因討價還價而產生的資源浪費,而且通過讓整個產業鏈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更加合理化,還可以讓整條產業鏈的競爭力得到提升。
今年1月初,中材裝備與蒙西水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中材裝備每年定期組織技術專家對蒙西水泥一線管理人員和操作技術工人進行生產使用以及設備維護保養的知識培訓。
通過對蒙西水泥的售后服務,中材裝備為蒙西水泥進一步提升新技術裝備、解決方案以及備件倉儲,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
幾乎同時,華潤水泥與廣東科明達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新業混凝土有限公司、深圳市利建混凝土有限公司和深圳匯基砼混凝土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在水泥供應、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實際上,華潤水泥是這些公司的長期水泥供應商,在水泥和水泥制品產業鏈上有著直接的上下游關系,在資源、技術、市場、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等方面有豐富的協同點,協同創造價值的潛力巨大。
此外,華潤水泥還有一個舉措,就是與中鐵物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水泥供應、煤炭業務、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可見,華潤水泥正在步步打通上下游領域,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長期合作,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趨勢之二:同行合作商機廣闊
常言道,“同行是冤家”。在傳統的戰略思維中,企業和同行的關系是最水火不容的。為了實現利潤,企業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培養自己的競爭優勢,將對手擠出市場。但在“競合”的框架下,這種視同行為冤家的思路就未必正確。事實上,即使是在同行之間,依然具有十分廣闊的合作空間:例如,它們可以共同開發市場、共同研發技術,或者一起“對付”共同的競爭對手等。
1月初,海螺集團與亞洲水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初期將首先加強環保節能技術的交流共同發展水泥行業中環保節能及綠色低碳的龐大商機。未來還將在信息共享、生產技術人員、市場開拓及物流運輸等方面合作。業內也把這兩家大水泥集團的強強聯手視為行業的新春賀禮。
3月10日,河南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與中國聯合水泥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公告。
根據協議,雙方同意以水泥及商品混凝土等項目為載體,在河南水泥市場開展合作,并以豫西和豫南市場作為試點,穩步、深入地加以推進。有水泥行業分析師認為,同力水泥與中聯水泥同作為區域水泥龍頭,具備競爭和協同雙向關系。二者聯合后,區域競爭格局將得到改善。
趨勢之三:聯手走向國際
如何幫助建材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如何使品牌有持續性的發展?如何建立有效的國際營銷渠道?近幾年,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已成我國建材企業的共識。他們也始終上演著“請進來,走出去”的精彩大戲。
其中,中材集團便是我國最早走出國門的企業之一。今年,中材集團有了一個新的特征,與企業聯手合作,打開國際市場。
1月22日,中材集團與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在中材集團總部簽署了三方合作意向書。根據協議,三方將聯手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揮各自優勢,在非洲合作開展有關項目投資,共同開拓非洲市場。
緊接著,中材集團泰山玻纖與歐文斯科寧合作的年產15000噸AR(Alkali Resistant 耐堿)玻纖項目一期工程投產。這也標志著歐文斯科寧品牌的AR玻纖產品從西班牙轉移至泰山玻纖正式生產,泰山玻纖也成功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領域,雙方將聯手推動該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以滿足世界各地的需求。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完全沒有競爭對手,理想化的差異競爭、錯位競爭和產業發展模式是不現實的。反之,適度的同質化競爭反而有利于結構優化、優勝劣汰,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站在落實國家深化改革重任的歷史節點上,在建材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該如何正確看待新的傳統產業布局形勢?同時,我們又將如何看待龍頭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如果不以辯證的觀點看待相互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和發展觀,形成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共識,發展將無從談起。
今年第一季度,建材行業的領軍企業紛紛走向競合之路,這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或將預示著2014年會成為建材行業的整合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