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占高點 書寫神奇
——年中看項目之新材料及制品篇
到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億元,這是我市新材料及制品產業發展的遠景目標。為此,我市加速新材料產業項目布局,加大新材料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鍛造出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力。
如今,以拓展纖維、浩然特塑、新元化工、萬圖高分子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快速崛起,全市新材料產業昂首邁上了高點定位、加速布局、快速發展之路。
■聽故事
海底“掘金”
7月25日上午8點,威海鴻通管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順義帶著幾名技術骨干,來到位于南海新區的海洋輸油管材項目生產車間,研究海上非金屬柔性輸油管材生產設備和工藝的優化改進方法。
在一期生產車間內,纏繞機、傳送機等生產設備高速運轉,工人們忙著向機器內添加選襯管材料,為新疆、東營等地油田生產井下用連續輸油管材。“纏繞機的運轉速度可以再提高”“內拉伸層、骨架層、外保護層的纏繞順序可以進一步優化”……在觀察設備運轉的同時,張順義同幾名技術骨干就地商談起了改進思路和方法。
在海洋裝備制造產業強勢崛起的南海新區,鴻通管材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其研發的海洋非金屬輸油管材堪稱填補國內空白的革命性產品。
就在張順義等人下車間提出設備改進思路的第二天,鴻通管材總經理吳新章從美國風塵仆仆地趕回來,帶回了當前國際最前沿的輸油管材技術考察心得,這讓公司所有技術人員的信心更足了。
在進行海洋非金屬輸油管研發前,鴻通管材一直從事陸上油田用塑料合金復合管的研發生產,在非金屬管材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但海洋管材口徑更大、長度更長、工藝更復雜,跟陸地用管材截然不同,因此,公司初期在產品工藝上走了不少彎路。
“海洋非金屬輸油管材是公司搶占行業制高點的拳頭產品,沒有設備咱就自己造,沒有工藝咱就自己摸索。”吳新章給全公司打氣。研發之初,吳新章帶領研發團隊借鑒已有成型生產工藝,對纏繞機進行升級改造,采用拉擠成型的方法進行試制。經過近半年的技術攻關,大口徑海洋非金屬柔性管成型效果非常理想。
但是設備運轉一段時間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成型模具磨損十分嚴重,無法滿足長距離連續生產的需求。通過更換各種材質來增加模具的耐磨性也無法改變這一現象,研發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研發人員一籌莫展時,吳新章提出大膽設想,號召大家不要在原有的路子上徘徊不前,要跳出條條框框的束縛,拋棄現有成型工藝,投入精力研究新的成型工藝。技術出身的吳新章親自指揮,與研發團隊一起奮戰在研究一線。經過上百次試驗試制,鴻通管材終于克服了這一技術難題,形成了一套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型工藝,采用多頭、濕法、連續纏繞一步成型技術,既保證了成型效果,又解決了纏繞模具容易磨損這一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兩年的技術攻關,鴻通管材在海洋非金屬連續管研發上取得階段性成果,公司開發的纖維增強聚合物撓性連續復合管性能達到美國石油學會標準,可在水深300米下作業。同時,鴻通管材成功牽頭承擔國家863計劃,進行海洋深水非金屬材料復合管研制,旨在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用于水深500米的非金屬海洋復合管,形成成套的設計與制造技術、加大裝備和測試評價體系。
駕馭新材料領域的“黑馬”
7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臨港區草廟子鎮的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在公司生產車間里,一臺臺大型設備在有序運轉,車間流水線上,一束束優質原絲、碳纖維被加工、檢測直至最后包裝。
公司質管部負責人張洪池告訴記者,車間里正在生產的碳纖維是一種主要由碳元素組成的高性能新型纖維材料,含碳量超過90%,具有耐高溫、耐磨擦、耐腐蝕、重量輕、強度高等特性,是世界新材料領域最先進的高科技替代型復合材料。
“碳纖維除用作絕熱保溫材料外,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樹脂、金屬、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構成復合材料,其抗拉強度可以達到鋼的數倍,是新材料領域的黑馬,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張洪池介紹,碳纖維制品除在宇航、航空、戰略武器、高新技術領域應用外,正逐漸快速滲透到體育用品、交通運輸、醫療器械等民用領域中。
“從20世紀中期開始,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就一直被用于高精尖領域,拓展纖維生產出來的碳纖維系列產品也一直在高精尖領域活躍。因此,產品質量成為最好的名片。”張洪池一句話道出拓展纖維獲得十余項國家級殊榮的根源所在。
早在1998年春天,為打破國際壟斷,拓展纖維引進了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通過對該條生產線進行消化、吸收,張洪池所在的研發團隊逐漸掌握了預浸料的生產技術,但是團隊成員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繼續進行再創新,經過一個個日夜的堅守,一個個難題的攻克,最終成功實現了碳纖維原絲的本地化生產。
有了產品還不行,質量始終是壓在張洪池心頭的大事。張洪池為此整天泡在車間流水線上,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奮戰,在對檢測設備和工藝改進后,終于確定了原材料審定標準。
備受鼓舞的研發團隊又陸續開發出碳纖維、玻璃纖維、玄武巖纖維和芳綸纖維等幾大系列復合材料產品,這一次張洪池同樣沒有放松要求,為了能夠提供科學的檢測數據,張洪池不斷地進行試驗,可是由于該項技術在國際屬領先水平,國內的專家也是少之又少,為了讓公司產品更加具有可信度,張洪池專門跑到北京,輾轉找到了相關專家,最終實現了公司產品的權威認證。
“如今的拓展纖維已經具備相當的研發和生產實力,我們還在國內首創了階段性預浸料、半預浸料、風力發電葉片用預浸料和多軸向預浸料,均填補了國內空白。”張洪池介紹,正是公司幾近嚴苛的質量管理機制,才實現了公司產品的不斷突破,也順利攻下全國科研領域的一個個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