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變化
鴻通管材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長期以來,在海洋油田非金屬柔性管領域,只有美國一家公司能夠批量生產,而在國內還是空白。如今,作為國家863計劃的重要課題,威海鴻通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海洋深水非金屬材料復合管研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不僅填補了市場空白,并在海洋油田用非金屬柔性管技術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目前,鴻通管材已研制成非金屬撓性連續復合管樣品,并在中石化海洋采油廠投入使用,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適用于陸地、井下和海洋油氣開發,使用壽命達20多年,大大降低了用管單位的綜合成本,給現有輸油管道帶來全新的發展方向。
雖然海洋深水非金屬材料復合管已試生產成功,但如何在實際應用中實現聯動控制、在線監測,能否通過海試等等,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隨著海洋油田用非金屬柔性管即將推廣應用,將徹底解決中國海洋油氣開發中的瓶頸問題,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進一步增強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的國際競爭力。”吳新章說。
拓展纖維
爭當碳纖維領域“領頭羊”
素有“黑黃金”之稱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曾經在我國一度靠進口成品維持。
拓展纖維,一個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懷揣著中國碳纖維發展的夢想,傾其所有,義無反顧,經過13年的不斷探索,最終成長為中國碳纖維科研發展領域的先驅。
如今,拓展纖維已經研發出CCF700、CCF800以及石墨系列等多種規格的碳纖維產品,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裝備、文體休閑、工業機械、醫療器材、新能源、交通運輸等諸多領域,年產量達2450噸,成為國內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領域的“領頭羊”。
曾經,碳纖維關鍵技術被一些發達國家壟斷,我國碳纖維研發歷經30余年未獲突破,一直處于嚴重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面對巨大的投資和技術風險,拓展纖維大膽創新、勇于投入,經過三年努力,CCF300級碳纖維各項指標達到日本T300水平,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碳纖維產業化企業,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小絲束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
突破CCF300碳纖維關鍵技術并實現連續穩定化生產后,拓展纖維沒有就此滿足,而是再次選擇了創新之路,將現有百噸線放大10倍,建設千噸線,并立項承擔國家發改委千噸級碳纖維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經過三年艱苦研發建設,于2008年再次成功建成國內首套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成為拓展公司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也帶動了中國碳纖維產業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創新是拓展纖維始終不懈的追求。在研發生產實踐中,拓展纖維逐步形成“原絲-碳化-預浸料-織物-碳纖維制品”上下游完整閉環的碳纖維產業鏈條。2010年,拓展纖維又探索建立國家實驗室,完善產業鏈,逐步走上產學研用綜合發展之路,不僅承擔建設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實驗室、國際碳纖維科技合作基地、山東省碳纖維及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臺,還獲準獨立起草碳纖維和碳纖維預浸料產品的國家標準。一項項成果的突破,一項項桂冠的摘取,再次確立了拓展在碳纖維行業的領軍地位。
■話發展
向著500億元目標挺進
新材料是高端制造業的基礎原料,也是朝陽產業,對于工業轉型升級、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有著巨大拉動作用。當前,我市新材料產業方興未艾,日益成為區域發展極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
目前,全市有新材料及制品規模以上企業70家,以拓展纖維、環球漁具、浩然特塑、新元化工、萬圖高分子、萬豐鎂業等企業為骨干,擁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等一批主導產品。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5億元。規劃到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億元。
“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我們已申報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參與3項行業標準的制訂。每年公司以不低于銷售收入6%的資金用于新產品研發,并設立創新工作獎,鼓勵員工大膽創新。”威海鴻通管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新章介紹,公司建立了國內管材生產領域的首個院士工作站,建設了高標準的塑料合金復合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山東省創新型試點企業。下一步,鴻通管材將全力以赴完成所承擔的863計劃項目,實現由陸地向海洋、由淺海向深藍挺進。到2015年,公司將基本掌握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系列核心技術,具備3000米水深油氣勘探開發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能力,推動我國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服務產業發展,為我國大規模發展深水區域和海外油氣田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拓展纖維則朝著“推動中國碳纖維技術走向成熟”目標,逐漸形成由碳纖維、復合材料、復合材料制品組成的新材料三大產業板塊,它們既是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條,又是相對獨立平行發展的三個領域。
“下一步,拓展纖維將在原有基礎上盡快突破CCF800、CCF1000等高端碳纖維關鍵技術,通過技改、提高紡速、降低能耗等有效手段,推動碳纖維的廣泛應用。”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義表示,該公司將在復合材料領域,提升裝備工藝水平,推動新裝備和新工藝研究,推動復合材料應用技術走向成熟,同時在復合材料制品領域,推進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縱深發展,推動其制品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