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發現,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取決于應用牽引,己成業內共識。但相對于日美等國家,我國碳纖維產品質低價高、市場占有率低,應用牽引陷入“死結”。有關專家建議,國家出臺國產碳纖維產品的戰略性應用引導計劃,充分挖掘和擴大民用領域市場空間,擴大國產碳纖維用量,推動我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升級。
國產碳纖維市場份額小成瓶頸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專家委員會專家徐堅說,目前,我國每年使用碳纖維近1.1萬噸,其中使用國產碳纖維僅約2000噸。國產碳纖維產品主要應用于傳統的體育休閑領域。在大型風電葉片、建筑補強、船艇、高壓輸電纜、機械配件等產業領域剛剛展開應用。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相關報告顯示,世界先進復合材料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使全球對碳纖維的需求不斷增長,全球產能不斷擴大,但產業格局仍高度集中。2012年全球碳纖維總產量約為7.4萬噸,是2008年的1.5倍,且目前受下游應用牽引還在不斷擴大。國際碳纖維市場仍以日本和美國企業為主導,兩者分別占全球碳纖維市場份額的43%和34%。
同時,我國碳纖維應用結構不盡合理。目前,國際碳纖維年需求量約為4萬噸,航空航天、工業應用、體育休閑三大應用領域占比約為15%、65%和20%。預計到2020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將達到15萬噸,其中航空航天占20%、工業領域占75%、體育休閑占5%。而我國目前在航空航天、工業、體育休閑三大應用領域的比重為3%、20%、77%。
應用牽引陷入“死結”產業難以增產提質
記者調研發現,應用牽引是碳纖維產業發展的根本道路,但目前業界陷入牽引“死結”:國產品少人問津——企業資金難以循環——不能滿負荷持續開工——產品質量不能在生產中調試提升——難以形成規模降低成本——市場依然不會采用國產品。
四川省新萬興碳纖維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紀明說,碳纖維產品質量就是靠生產時間堆出來的。國產碳纖維產品之所以質量不穩定,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產廠家無法長時間滿負荷生產,無法在生產實際中不斷調試。由于沒有穩定的生產,就無法積累和掌握溫度調試、穩定質量的方法。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任志武認為,市場的需求是決定性的。應用方能不能快速地擴大應用范圍,決定著我國碳纖維產品能不能增產提質。“如果我們國內有廣闊的應用市場,碳纖維企業方能存活下去。”
民用市場潛力巨大宜重點開拓
多位人士認為,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已成為我國國防與國民經濟建設的關鍵戰略材料。尤其在輸電電纜、風電風車葉片、民用航空、高速列車、通信光纜、石油鉆井平臺、土木工程等民用領域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市場需求空間巨大,宜重點開拓。
徐堅認為,隨著我國大飛機項目的啟動、國際航空業外包業務的復興,國內碳纖維消費在航空航天領域存在巨大潛力。在工業應用領域,現階段我國碳纖維以基礎設施領域建筑工程的加固修復為主,隨著國內碳纖維生產的規模化和成本的不斷降低,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一方面可逐步替代進口,同時在汽車、新能源、裝備制造、海洋工業等行業的應用也必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預計到2015年底,國內碳纖維的實際需求量將達到1.5萬噸以上。
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專家陳小兵說,碳纖維在土木領域應用市場巨大。目前,碳纖維主要用于土木領域的建筑補強,用特殊樹脂把碳纖維布(板)粘在房屋、橋梁等建筑裂口或受力、薄弱部位,碳纖維的高拉伸強度就能起到加固作用。“目前,我國建筑補強行業每年約消化碳纖維2000噸,國內、國外產品各占一半左右。將來,房屋、橋梁本身也可使用碳纖維材料建造,初步估算,國內土木領域的碳纖維用量在5到10年內就能翻一番。”陳小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