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是我市著力打造的十個千億產業鏈之一。來自市科技局的數據顯示,新材料產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年產值從2012年的143.67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488.9億元,呈現持續上升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在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及高分子材料三大領域具有明顯的成長性優勢,其中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尤為突出。
產業集群發力
引領全球市場
廈門,是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全球生產基地”,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代表企業有新凱復材、宇詮復材、鴻基偉業等,在全球市場中處于領先水平。
在近年環法自行車賽上,“廈門智造”產品大放異彩:廈門鴻基偉業復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碳纖維輪圈,以其260℃的耐高溫性能而備受選手好評。
鴻基偉業所生產的碳纖維輪圈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不久的將來,鴻基偉業的碳纖維自行車生產將由機械設備代替手工,實現流水線生產,鴻基偉業還將打造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王國,涉足節能汽車等多個領域。
自己研發設備
院士來當智囊
成立于2007年的廈門鴻基偉業復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定位于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科研和設備開發的公司。連設備都自己研發生產,這在行業內比較少見。公司總經理王景山的觀點是:這是一個新行業,存在不確定性,想掌握核心技術,設備的自產自用分外重要。
“碳纖維材料,也就是碳纖維絲的價格現在并不貴,我們通過使用設備,只需要15分鐘就完成了工作量,現在我們一個工人看一臺機器,將來完全可以做到一個人看兩到三臺機器。”王景山說,機械設備生產,形成了鴻基最獨特的優勢。據介紹,有些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所用的就是鴻基的設備。
“能用機械來完成的工作我們盡量用機械完成,人還是需要做有思想的工作,比如科研。”在王景山看來,人,始終是科研的核心,從一開始,鴻基就網羅了一批專業人才。目前,鴻基的研發人員加起來有50多名,占了公司員工總數的20%以上。除此之外,鴻基還擅長“借腦引智”,與包括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科院、廈門大學等在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去年,鴻基獲準設立“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聘請中國工程院陳蘊博院士為工作站的主要負責人,同時引進省“雙百人才”李紅周。
技術儲備雄厚
產品空間廣闊
截至目前,鴻基已申請了60多項專利,另外還有30多項自主研發的技術,因尚未應用到生產,所以沒有申請專利。王景山介紹說,目前他們已經開始推出第二代研發產品,以后每一兩年就可以推出一代新產品,儲備的計劃已經到了第六代產品。
依靠先進的技術和高端人才隊伍,鴻基已是碳纖維自行車領域的佼佼者,捷安特、法拉利、蘭博基尼等品牌都是鴻基的客戶。連續兩年獲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創新產品的碳纖維小輪車,是鴻基頗具代表性的一個產品:車把和把立一體,輕便耐用,一輛家用轎車后備箱里可以放4輛這樣的小輪折疊車。
眼下,鴻基正醞釀智能自行車產品。“智能自行車正在逐步接近完善,我們把人體感應智能鎖、智能剎車、智能變速、身體功能監測融入自行車制造中。”王景山說。
當然,鴻基并不僅限于生產自行車。碳纖維技術,是鴻基的根基,圍繞這一技術,鴻基已涉足汽車輪轂、碳纖維公共車廂等。談及未來,王景山充滿信心,“只要是有重量需求、材料需求的產品,包括交通工具、機械裝備材料都可以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來代替。”
名詞
碳纖維
碳纖維,被譽為“黑色黃金”,用碳纖維制成的復合材料所做的產品不但輕巧,而且耐超高溫,耐腐蝕,使用壽命長。目前,碳纖維廣泛用于生產自行車架、車圈、安全帽、羽毛球拍、魚竿等生活運動用品。
碳纖維材料雖好,但設計和制造工藝是難點,工藝不佳可能導致局部抗撞擊能力差,影響產品品質。騎行者中流傳了一句話“廈門輪廣東架”,廈門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先進由此可見一斑?!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