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碳纖維產業優勢明顯的國家和地區,企業已經用技術創新和持續性的投入,換來了性能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在應用市場的開發和培育方面,這些碳纖維生產企業與航空航天、汽車工業等碳纖維應用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完整的碳纖維產業鏈,通過材料、設計和制造工藝領域專家的緊密協作實現材料的應用。
舉例而言,日本東麗公司就成功開發了大型民航客機用碳纖維——T800S,現在已經大量應用在B787客機上,此外還開發了可以應用于風力葉片的T620-24K碳纖維。SGL和寶馬公司合作開發了汽車用碳纖維,并持續增加產能,開發低成本的汽車用碳纖維。
總而言之,國外已經形成設計、制造、分析及驗證立體化系統的復合材料結構技術體系。
國內方面,現如今,T300級碳纖維已經實現千噸級產業化,產品成功應用于航空等領域;T700級碳纖維千噸級生產線已經建成,產品進入應用考核階段;T800級碳纖維百噸級生產線建成并已經批量生產;高模及高模高強碳纖維的工程化制備關鍵技術急需突破。企業方面,中復神鷹、江蘇恒神、威海拓展、山西鋼科這幾家企業近幾年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國內碳纖維行業的佼佼者。
但是還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的碳纖維實際產量仍然很低,2007~2014年碳纖維累計產量僅為1.23萬噸。與之不匹配的是日益增加的碳纖維需求量,2014年我國碳纖維需求總量為10600噸左右。除此之外,行業還缺乏系統而完整的工程設計和分析技術、工藝規范和材料性能數據庫以及一套先進的鑒定程序。而且,上游碳纖維產能分散、生產規模小、開車率低、品種單一,生產成本高,全行業呈現略虧損狀態;中游復合材料產業薄弱,先進的設備和高端碳纖維的預浸料主要依靠進口;下游市場需求疲軟。
根據目前的行業發展現狀,建議國內碳纖維的發展要大力支持低成本碳纖維制備技術及復合材料應用研究,促進碳纖維在汽車、風力葉片、航空等領域的大規模使用。為了提高國產碳纖維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建議國家根據生產銷售碳纖維的量對生產碳纖維廠家及應用碳纖維的用戶進行獎勵。對重點碳纖維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減小企業的資金壓力。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在出口審批、退稅方面給予一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