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主要碳纖維生產廠家有赫氏(美國)、CYTEC(美國)、SGL(德國)、中國臺灣臺塑、AKSA(土耳其),以及中國大陸的中復神鷹、江蘇恒神、威海拓展等。
全球碳纖維的發展勢頭強勁,俄羅斯HCC公司1700噸碳纖維生產線于2015年5月投產工廠;赫氏將投資2.5億美元在法國建立新的碳纖維工廠;到2020年,卓爾泰克大絲束碳纖維產能將從目前的1.3萬噸增加至2.6萬噸。
但是,碳纖維的生產成本較高,其原料丙烯腈的價格為9700元/噸,DMSO(二甲基亞砜)的價格為12500元/噸,原材料的成本占比約為30%~35%;燃動(電、水、天然氣、蒸汽)的成本占比約為30%~40%;廢水廢氣處理的成本占比為7%。所以對碳纖維的研發,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國外主要通過技術創新、加大對碳纖維市場的開發力度等措施發展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他們不僅與航空航天、汽車工業等碳纖維應用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了完整的碳纖維產業鏈,而且通過與材料、設計和制造工藝領域專家的緊密協作實現碳纖維材料的應用。
其中,日本東麗和美國赫氏都有預浸料、織物、短纖、夾層材料等中間成型物,直接為客戶提供復合材料解決方案,方便了客戶的使用,同時也解決了纖維產品與客戶樹脂不匹配的問題。SGL和寶馬公司合作開發汽車用碳纖維,并繼續增加產能,開發低成本汽車用碳纖維。目前,國外已經形成設計、制造、分析及驗證立體化系統的復合材料結構技術體系。
我國在碳纖維研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我國T300級碳纖維已實現千噸級產業化,產品成功應用于航空等領域;T700級碳纖維千噸級生產線已建成,產品進入應用考核階段;T800級碳纖維百噸級線建成并已批量生產。
但是,我國碳纖維的實際產量仍然很低。2007年~2014年,碳纖維累計產量為12300噸,其中,2007年,我國碳纖維產量為200噸,2014年,只增長至3200噸。
我國碳纖維產業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當前,我國沒有完整產業鏈的碳纖維企業,纖維、樹脂、預浸料的開發、生產長期以來脫節,缺乏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上游碳纖維產能分散、生產線規模小、開車率低、品種單一,生產成本高;中游復合材料產業薄弱,先進的設備和高端碳纖維預浸料主要靠進口;下游市場需求疲軟。
面對差距,我國也在加快碳纖維的發展步伐。中簡科技總投資超過3億元,預計2017年建成投產,達產后,將實現年產千噸的T700/T800級碳纖維。2015年5月,中國藍星、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首都科技發展集團在北京簽署高強高模碳纖維產業化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業化基地。
“十三五”期間,我國碳纖維發展的總體思路為:通過技術突破,突破國產碳纖維在高端領域應用的制備關鍵技術和低成本制備技術,實現碳纖維制備技術從跟蹤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建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碳纖維制備與應用技術體系;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碳纖維制備及應用產業鏈結構,實現碳纖維在交通運輸、能源、建筑、航天航空兵器核等領域的應用完全自主持續保障;形成碳纖維制備技術與產品有序競爭,實現國產碳纖維品種系列化、工藝多元化、產能規?;邚姟⒏邚娭心!⒏吣:透吣8邚娞祭w維主要產品滿足應用需求,培育3~5家碳纖維龍頭企業,使國產碳纖維技術、產品性能與生產成本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具備產業競爭力。
我國碳纖維的發展應該在以下幾點努力:首先,碳纖維產業鏈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應用市場;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通過軍民融合和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提高研發、應用和產業化的水平等。
其次,要解決技術與應用瓶頸問題,研發高性能纖維制備、低成本自動化制造工藝。
最后,從國家層面支持和推動碳纖維產業鏈的建設,建立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