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實現初步工業化,但工業化還遠未完成,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不少領域還是空白。要繼續推動工業化,實現工業化的目標,中國船舶工業在做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工作時,關鍵是抓好創新,在短板領域加大投資。李若谷認為,根據《中國制造2025》規劃,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被列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未來十年是船舶工業邁入“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十年。在重要的歷史關口,無論是國家產業政策還是金融機構都應當給予船舶工業持續、穩定的支持。
從2013年起,進出口銀行累計發放船舶貸款1293.81億元。融資信貸政策進一步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等高端船型和海工裝備傾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信貸優惠條件,進出口銀行幫助國內船企在獲取部分高端船型首筆訂單上取得突破,例如,在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領域,支持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建造4艘17.2萬立方米LNG船;在大型集裝箱船領域,支持中船集團建造出口3艘18000TEU集裝箱船。“十三五”期間,進出口銀行將重點支持船企解決高端制造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等問題,并助力其在冰區加強船、豪華郵輪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引領,激發新的需求,培育多元化的市場和產品結構。
要努力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要促進創新、優化結構。同樣,船企在市場競爭中“擇優汰劣”,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刺激。李若谷表示,加強對船企科研創新的激勵和管理勢在必行。比如,完善支持創新的相關政策,利用財稅、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保護企業創新熱情,引導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轉化;引導企業建立創新驅動的盈利模式,鼓勵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推動船舶工業由資金導向型向技術導向型轉變,逐步改變我國船企在高端船型和關鍵配套設備領域存在的代工生產模式。“創新成功了給企業減稅,那在實驗過程中,誰來給予企業幫助?”他認為,全過程給予創新企業一些幫助,是鼓勵船舶工業從供給端發力的主要方面。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國際產能合作的難得機遇,船企可以將產能轉移到急需提升裝備制造業能力的國家,推動我國裝備制造優勢產能‘走出去’,在把握好適銷對路原則的基礎上,實現產能合作和互利共贏。”李若谷表示,相信沿線國家的航運業發展也會給中國的船企帶來新的機遇。“中國的產能過剩只是個表面現象,中國的產能過剩之所以成為產能過剩,是因為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比較低,質量不過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兼行長李若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中國船舶融資主力銀行,進出口銀行在中國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發揮好金融引導作用,從重點支持骨干船舶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瞄準高端船型建造,從供給端發力促船企調結構;創新合作方式,穩步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等三個方面出發,形成創新驅動的內力,提升中國船舶工業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
目前,我國已實現初步工業化,但工業化還遠未完成,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不少領域還是空白。要繼續推動工業化,實現工業化的目標,中國船舶工業在做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工作時,關鍵是抓好創新,在短板領域加大投資。李若谷認為,根據《中國制造2025》規劃,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被列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未來十年是船舶工業邁入“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十年。在重要的歷史關口,無論是國家產業政策還是金融機構都應當給予船舶工業持續、穩定的支持。
從2013年起,進出口銀行累計發放船舶貸款1293.81億元。融資信貸政策進一步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等高端船型和海工裝備傾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信貸優惠條件,進出口銀行幫助國內船企在獲取部分高端船型首筆訂單上取得突破,例如,在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領域,支持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建造4艘17.2萬立方米LNG船;在大型集裝箱船領域,支持中船集團建造出口3艘18000TEU集裝箱船。“十三五”期間,進出口銀行將重點支持船企解決高端制造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競爭力較弱等問題,并助力其在冰區加強船、豪華郵輪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引領,激發新的需求,培育多元化的市場和產品結構。
要努力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要促進創新、優化結構。同樣,船企在市場競爭中“擇優汰劣”,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刺激。李若谷表示,加強對船企科研創新的激勵和管理勢在必行。比如,完善支持創新的相關政策,利用財稅、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保護企業創新熱情,引導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轉化;引導企業建立創新驅動的盈利模式,鼓勵企業掌握核心技術,推動船舶工業由資金導向型向技術導向型轉變,逐步改變我國船企在高端船型和關鍵配套設備領域存在的代工生產模式。“創新成功了給企業減稅,那在實驗過程中,誰來給予企業幫助?”他認為,全過程給予創新企業一些幫助,是鼓勵船舶工業從供給端發力的主要方面。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國際產能合作的難得機遇,船企可以將產能轉移到急需提升裝備制造業能力的國家,推動我國裝備制造優勢產能‘走出去’,在把握好適銷對路原則的基礎上,實現產能合作和互利共贏。”李若谷表示,相信沿線國家的航運業發展也會給中國的船企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