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中國風電行業整體上實現高速發展,并網裝機規模達到1.29億千瓦。新增裝機容量逐年增加,風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與此同時,起步較晚的海上風電卻發展緩慢。
根據我國《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投入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其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然而,實際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海上風電累計裝機100萬千瓦,遠遠沒有完成規劃目標。
阻礙海上風電發展的首要因素是高昂的建設和運維成本。《經濟日報》記者在福建莆田南日島采訪海上風電項目時發現,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建設面臨的環境更為復雜,施工難度較大。
“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通常是陸上的2倍以上。”承建該項目的龍源電力福建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海上風電的風機成本占總成本比例低至三分之一,基建和電網建設成本則大大高出陸上風電。比如,同樣一噸水泥運到島上要貴出幾十元;如果一條海纜損壞,不僅要損失1億元,而且從出現故障到處理完畢要長達1個月時間。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雖然海上風電電價重新調整,但仍然低于企業預期,缺乏吸引力。除了電價問題,在用海權上,海上風電開發在協調管理方面的難度也很大。畢竟發展海上風電不能馬上帶來效益,還有可能影響生態,在管理上困難不小。
按照我國海上風電初步規劃,到2020年裝機規模將達到1000萬千瓦。在當前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完成這個目標并不容易。
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6年有可能是海上風電發展的“轉折年”。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本新表示,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孕育和成長,海上風電目前具備了規模開發的條件和基礎。許多電力開發商、裝備制造和工程服務等企業都想參與海上風電開發。我國海上風電正處于“項目示范”向“快速開發”的轉折時期。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首先要突破成本瓶頸。“技術再先進、再好,如果不能把風電成本降下來也無效益,我們所有的目標都要圍繞著怎么把成本降下來這個關鍵。”秦海巖表示,風電降本有三方面的推動力:首先,技術創新是根本,由于海上風電風機成本占比小,可加快更大容量機組、更大直徑風機的上馬;第二,要健全產業體系,包括價格政策、市場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的海上風電市場,是產業能夠延續下去的關鍵;第三,要加強產業上下游的通力合作,確立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