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15日,中國石化召開2017年度“十條龍”科技攻關工作會議,由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院)與上海石化等單位共同承擔的中國石化“十條龍”科技攻關項目“PAN基碳纖維成套技術開發”通過“十條龍”科技攻關領導小組審議,批準“出龍”。
在早先進行的技術鑒定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本項目攻關形成了千噸級12K通用級SCF35碳纖維產業化規模的原絲及氧化炭化成套技術工藝包,建成500噸/年碳纖維的產業化裝置,成功打通12K碳纖維的小試和模試制備全流程,在噸級DMSO濕法模試裝置上多批次穩定制得公斤級SCF55高性能碳纖維,具有創新性和自主知識產權。
碳纖維是高科技領域中新型工業材料的典型代表,在發達國家支柱產業升級乃至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提高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快腈綸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中國石化將“PAN基碳纖維成套技術開發”列入2010年“十條龍”科技攻關項目,在二甲基亞砜(DMSO)法和硫氰酸鈉(NaSCN)法兩種碳纖維制備路線上同時布局。
經過七年的技術攻關,攻關團隊通過在連續水相沉淀聚合、凝聚態PAN高分子流變學、PAN-NaSCN-H2O三元體系凝固成型、氧化過程耦合雙化學反應的拉伸流變模型建立等四個方面的理論創新,采用自行研制的國內獨有的NaSCN法溶劑路線,開發出集成了聚合、原液、紡絲、氧化炭化、碳纖維表面處理及上漿劑、有害氣體的達標治理排放技術等八項研發創新的成套技術。
由上海院牽頭攻關的DMSO法制備SCF55碳纖維技術,突破了共聚組分分子設計、高粘流體傳質傳熱、聚合單體聯動耦合、凝固成型截面孔洞控制、凝固成型皮芯結構、原絲聚集態結構控制、原絲與碳纖維結構-工藝-性能關聯性等七項關鍵技術。通過基礎理論研究,明晰了聚合、紡絲、氧化炭化等過程中PAN纖維的結構演變規律,建立了SCF55碳纖維及各階段纖維質量控制指標。建立了原液制備、紡絲、氧化炭化石墨化、復合材料創新等四個平臺,為中國石化碳纖維、腈綸、維綸等產品升級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延伸閱讀
什么是十條龍?
在1991年,當時的石化總公司提出把科研、設計、生產、設備制造、施工組織起來進行科技創新,叫做“一條龍”聯合攻關。當時選擇了10個聯合攻關項目,被稱為“十條龍”。后來每年入“龍”的項目越來越多,已經不止10個,但是“十條龍”的叫法卻一直延續了下來,而且越叫越響。這種富有石化特色、行之有效的重大科技開發攻關的組織模式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如今,“十條龍”已成為中國石化重點項目科技開發攻關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