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的奮力拼搏,我們欣喜地迎來了項目的順利建成投產,用超快的神鷹速度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碳纖維生產基地。”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良在投產儀式上頗為感慨地說。
2021年9月8日上午,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中國建材集團西寧萬噸碳纖維基地投產儀式在群山環抱的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成功舉辦。青海省委常委、西寧市委書記、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瑞峰,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長王黎明,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黨委書記閻曉峰,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魏如山,西寧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孔令棟,西寧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小牛,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陳新偉,中國復合材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標,中復神鷹董事長張國良、總經理劉芳等領導及各方嘉賓出席投產儀式。 依稀記得6個月之前,中國建材集團及其控股的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復神鷹”)宣布,與青海省人民政府以及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將在西寧新建年產2萬噸高性能碳纖維及配套原絲項目。短短半年的時間,中復神鷹西寧公司已順利投產,年產2萬噸高性能碳纖維及配套原絲項目正式啟動,堪稱“青海速度”、“神鷹速度”。此次項目的正式投產,意味著中復神鷹西寧基地將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碳纖維生產基地, 同時也為青藏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貢獻綿綿動力。 中復神鷹“西飛”的意義何在? 首先我國碳纖維產業用過去10多年時間成功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且在技術水平、生產裝備、產業化、下游應用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在規模方面,2018年我國具備約2.8萬噸的碳纖維理論年產能。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碳纖維行業整體仍面臨著有效產能不足、龍頭企業個體競爭力仍與日本東麗等世界級碳纖維強企之間差距較大等突出問題。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碳纖維的需求量約為2.3萬噸,但實際產量約為6000噸;2018年我國碳纖維的需求量約為3萬噸,但實際產量約為8000噸。而日本東麗等企業的碳纖維年產量規模,基本都在萬噸級以上。可以看出,我國所有碳纖維企業的年產量,還比不上日本東麗一家。即便如此,東麗等企業這幾年仍加速在全球進行擴張,持續擴大產能規模,如2018年東麗宣布把碳纖維產能提高2成,在匈牙利和墨西哥投資擴建工廠;赫氏2018年也宣布在法國伊澤爾化工平臺開設了新的碳纖維工廠。 
持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碳纖維龍頭企業在產業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下游應用市場續拓展的基礎上,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擴大企業自身的產能規模。而且,從滿足市場需求角度看,中復神鷹的碳纖維目前實現全球銷售,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因此,在西寧的新項目陸續投產后,中復神鷹的整體產能規模將再次擴大,產量也將進一步釋放。而在國內外碳纖維需求市場進一步擴大的機遇面前,也只有產能和產量首先有保證,中復神鷹才能更好地抓住時機,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尋求更大優勢。 其次,我國碳纖維進一步增強競爭力的一個關鍵,是如何進一步提高性價比,如何在性能穩定性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使成產成本再下降。碳纖維的生產步驟是一個高耗電的過程。因此,電費目前在國產碳纖維產品整體生產成本中的占比較大。 
中復神鷹所在的華東沿海城市——連云港,目前的工業電價約為0.6元~0.8元/度,據了解這一電價成本與部分工業發達的東南亞國家相比偏高。因此,如果能有效降低工業電價,國產碳纖維的生產成本將能降下來一部分,這將有助于提升國產碳纖維產品自身的性價比,也有助于提升企業的贏利能力。而相較華東地區,地處西北的西寧在招商引資方面具有不少優惠政策,在電價、能源、土地等多個方面的要素成本具有一定優勢。而且,一般來說,在同等技術水平條件下,當生產線規模整體擴大后,將有利于攤薄單位產品的成產成本。 “會當水擊三千里,自信人生兩百年”。中復神鷹西寧年產2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的正式投產,對于我國碳纖維產業來說,是一次巨大的飛躍。在碳纖維全球工業化的時代,青海西寧將成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碳纖維制造基地,這將極大地提高國產高性能碳纖維的自主保障能力,促進國內復合材料產業的繁榮發展,提升國產碳纖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