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碧海藍天的萊州灣海域,隨著最后一臺風機葉輪與發電機精準對接,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兆瓦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海上風機全部吊裝完成,這是繼9月份海上升壓站吊裝完成迎來的又一個重要節點。目前,項目剩下“最后一公里”,施工人員正以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工作姿態,攻堅克難,苦干實干,全力向年底全容量并網發電加速沖刺。

據悉,昌邑海洋牧場與三峽300兆瓦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由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三峽新能源山東昌邑發電有限公司負責建設。
項目位于濰坊昌邑境內北部萊州灣海域,場址中心南距昌邑市區約45.5公里,西南距濰坊市區約66.4公里,施工水深6.43—9米。風電場規劃海域面積47.92平方公里,總投資約36億元,總裝機容量300兆瓦,規劃建設50臺6兆瓦風電機組,配套建設一座220千伏升壓站,以2回220千伏XLPE絕緣海底電纜送出,接入柳疃60兆瓦陸上風電場升壓站集控中心,轉架空導線接入電網輸送至千家萬戶。
項目建設期間,可提供就業崗位1500余個,帶動當地就業約1200人。項目建成投運,年可發電9.4億千瓦時,替代標煤約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9萬噸。

據悉,項目堅持機制推進,建立月調度、周會商、日跟蹤制度,召開“海上風電建設月度推進會”“昌邑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專題協調推進會”,及時解決船舶調度、二次電源柜分組吊裝等7項難題;建立設備催繳催付管理、設備供應商點對點聯絡等機制,設備催繳分包到人、駐廠監造,確保及時到位。
堅持統籌兼顧,按照設備分期、分批到貨特點,優化工序,穿插施工,搶抓節點,從速從快推進海上風機、陸上升壓站、風場監控一體化系統等設施建設。

為搶抓渤海區域6至10月施工黃金期,項目多次組織打樁及吊裝方案論證,動態調節施工資源,從6月18日開工,到7月14日首臺風機吊裝,再到冬季來臨前50臺風機全部吊裝完成,僅歷時3個半月,充分展現了海上風電建設的“三峽速度”。

項目建設兼顧生態與發展,創新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式,在風機基礎周圍50米海域內布置養殖區,采取投放產卵礁、集魚礁、海珍品礁等措施,集聚、增殖魚類,為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產卵場所,推進“水上水下立體開發利用”,打造“綠色能源+藍色糧倉”新樣板。
同步啟用海上環境觀測監測站,動態監測項目建設對水流、水質、海洋自我調節能力及鳥類、海洋生物繁殖的影響,評估海洋牧場改善修復生態環境效果,為探索現代能源體系與海洋生態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提供可靠依據。
“堅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破題,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推進,一個堡壘一個堡壘攻克;誓把一張張‘規劃圖’變成一張張‘施工圖’,一張張‘施工圖’變為高質量發展‘竣工圖’。”三峽新能源山東昌邑發電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堅定鏗鏘地對記者說,錨定“精品工程”,發揚工匠精神,精心精細管理,樹立品牌形象,全力打造安全好、質量優、進度快、效益高的海上風電融合試驗示范項目新標桿。